logo
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»古诗文»杵声齐·砧面莹»参考赏析
杵声齐·砧面莹的创作背景

  在中国历史上,北宋是最为孱弱的王朝之一,从开国时起,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便不断对之进行侵扰。正因为如此,被朝廷征发,驻守在北陲苦寒地带的戍卒为数巨多,他们远离家乡、亲人,生死却不为封建统治者所关心。“谁知营中血战人,无钱得合金疮药!”(刘克庄《军中乐》)便是戍卒生活的真实写照。战争和死亡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,朝廷又无丝毫体恤,自然而然,亲人牵肠挂肚的思念就成了极为正常亦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。贺铸在《部兵之狄丘道中怀寄鼓城社友》诗中就曾描述过元丰七年(1084)冬他在徐州亲眼看见的惨状:“役夫前驱行,少妇痛不随。分携仰天哭,声尽有余悲。”词人是一位对人民疾苦深怀同情的文学家,面对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,他创作了《捣练子》组词,代思妇征夫们诉说他们的痛楚。原词共有六首,第一首已经残缺,其余五首题依次为《夜捣衣》、《杵声齐》、《夜如年》、《剪征袍》、《望书归》。这五首词的题目顺序很有层次,俞陛云说:“皆有唐人‘塞下曲’思致。”该词题为《杵声齐》,是《古捣练子》组词中的第三首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(宋)王禹偁等著 .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:新世界出版社 ,2011 :201-202 .
2、 王德先主编 .宋词鉴赏大典 第1卷 :吉林大学出版社 ,2009 :343-344 .
砧面莹,杵声齐。捣就征衣泪墨题。寄到玉关应万里,戍人犹在玉关西。
贺铸相关古诗更多..
古文典籍更多..
老子》 《周易》 《中庸》 《孟子》 《庄子》 《大学》 《史记》 《论语》 《冰鉴》 《左传》 《易传》 《素书》 《六韬》 《礼记》 《反经》 《墨子》 《尚书》 《荀子》 《孝经》 《汉书》 《管子》 《吴子》 《周礼》 《列子》 《将苑》 《仪礼》 《论衡